https://sci-book.net/index.php/sbk/issue/feed 可信赖的科研出版平台|SCI-BOOK 2025-11-16T10:35:42+00:00 SCI-BOOK学术出版平台 sci-book@163.com Open Monograph Press <div> <p>SCI-BOOK 学术专著出版平台以“服务国家科研发展,传播中国学术力量”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建设一个面向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及学术机构的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学术出版平台。平台以推动我国科研成果传播与学术影响力提升为目标,构建系统完善的学术专著出版服务体系,为我国创新体系建设和知识传播提供有力支撑。</p> <p>SCI-BOOK 坚持学术质量为本,全面贯彻国家出版管理政策,严格执行书稿审查制度,出版流程涵盖稿件预审、同行评议、学术审核、编辑校对、出版发行、开放获取服务等关键环节,确保每部专著符合学术规范与出版标准。平台与多领域专家、审稿人团队合作,形成涵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与健康、艺术学科及交叉学科等多学科的学术出版支持体系。</p> <p>平台全面采用先进的开源出版系统,提高出版流程的透明度、规范度与协作效率,为科研人员提供便捷易用的投稿环境。作者可在线提交书稿、跟踪审稿进度、获取出版状态反馈,确保出版过程公开、可控、高效。同时,平台支持开放获取(Open Access)出版模式,积极响应国际学术交流趋势,推动优质学术成果向全球范围传播,实现知识公平共享。</p> <p>依托我国科研力量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出版技术的不断进步,SCI-BOOK 积极构建国际化出版格局。平台支持中文、英文等多语言学术专著出版,鼓励面向国际学界展示中国科研成果,促进中外研究者的学术沟通与合作。未来,SCI-BOOK 将持续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参与全球学术资源体系建设,提升中国学术成果的国际可见度和影响力。</p> <p>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平台为作者提供选题咨询、学术规范指导、排版设计、图书上线、数字发布等全流程服务。同时,平台建立多层次的数字传播渠道,包括机构访问计划、开放获取资源库、学术数据库收录合作等,确保专著能够在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和学科领域内更广泛地被使用、引用与传播。</p> <p>SCI-BOOK 亦十分重视用户体验与学术生态构建。平台鼓励机构合作,支持高校图书馆、科研单位开展学术出版托管、教师专著支持项目与合作出版计划;支持青年学者、研究生导师团队开展创新性学术著作出版;推动学术出版与科研评价体系的良性衔接,共同促进我国学术文化繁荣发展。</p> <p>作为面向未来的学术出版平台,SCI-BOOK 将继续坚持公益性与学术性并重的原则,完善数字出版基础设施,构建高质量学术出版链条,助力国家科研创新体系建设,持续推动中国学术成果迈向世界舞台。</p> <p>如需咨询出版流程、合作事宜或技术支持,请联系:<br />sci-book@163.com</p> <p>我们将在 24 小时内回复。</p> </div> <div>SCI-BOOK 坚信学术出版是知识文明的重要载体。通过专业的编辑流程、严格的同行评审与开放获取机制,平台促进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共同体中的广泛可见与持续影响,努力建设一个以学术质量为基础、以全球影响力为导向的知识出版体系。</div> https://sci-book.net/index.php/sbk/catalog/book/2 人工智能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 2025-11-13T14:16:21+00:00 赖志煌 陈名凯 <p> 当生成式AI在招聘场景中自动生成个性化面试题库,当数字孪生员工在虚拟空间模拟团队协作效能,当ABM组织仿真为战略决策提供精准推演时,人力资源管理(HR)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智能革命。这场革命不再是工具层面的局部优化,而是从职能定位到价值逻辑的全面重构。传统HR中人工筛选简历、纸质化绩效评估、经验驱动决策的模式,正被数据驱动、算法辅助、人机协同的智能范式替代;HR的角色也从事务执行者逐步升级为组织智能中枢,成为推动企业应对数字化变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br /> 这场变革的背后,是三重时代力量的叠加驱动:其一,技术突破赋予HR前所未有的数据处理与洞察能力。AI、大数据、元宇宙等技术的成熟,让HR得以突破人工精力有限、主观判断偏差的局限,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多维度精准化、前瞻性预测化的管理升级;其二,组织形态的变革对HR提出了更高的战略适配要求。随着企业从层级制向敏捷团队、生态化组织转型,HR需快速响应跨部门协作、动态人才配置、全球化管理等新需求,传统的标准化、流程化管理已难以适配;其三,员工需求升级推动HR从管控型向体验型转变。新生代员工对个性化发展、自主化决策、情感化关怀的需求日益强烈,HR需通过智能技术构建“千人千面”的员工服务体系,提升员工敬业度与归属感。<br />然而,智能变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许多企业在HR数字化转型中陷入技术空转的困境:投入重金引入AI招聘系统,却因算法偏见导致人才流失;搭建HR数据中台,却因数据质量差、业务脱节而无法产生实际价值;推行人机协同模式,却因员工抵触、管理者认知不足而难以落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将技术引入等同于转型成功,忽视了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人与技术的共生协同、组织文化的适应性重塑,而这正是本书试图解答的核心命题。<br /> 《人工智能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一书以“技术落地-组织变革-价值实现”为主线,构建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结合、技术与人文并重的HR智能转型框架。全书共十二章,层层递进展开核心内容:从智能招聘、智能培训、智能绩效等HR核心模块的技术落地细节,到数据治理、算法公平性、员工接受度管理等转型关键支撑;从数字孪生、元宇宙等前沿趋势的探索,到组织智能中枢构建、人机共生范式的终极价值思考。每一章均包含技术原理解析、标杆案例复盘、落地路径设计三部分,既为读者提供“可理解的理论基础,也为企业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方案。无论是HR从业者想掌握AI在绩效评估中的应用方法,还是企业管理者想推动组织层面的智能转型,抑或是研究人员想探索HR智能变革的前沿趋势,都能在书中找到对应的价值内容。<br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始终强调技术服务于人的价值逻辑。我们讨论AI在招聘中的应用,并非追求完全替代人工,而是通过算法辅助提升筛选效率与公平性,让HR有更多精力关注候选人与组织价值观的匹配。我们探索元宇宙虚拟HR办公室,并非追求技术的炫酷体验,而是通过沉浸化场景打破物理距离限制,提升远程员工的归属感与协作效率;我们构建组织智能中枢,最终目标是让HR更好地服务于员工成长与组织发展,实现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平衡。<br /> 在智能时代的浪潮中,HR的终极使命不再是管理好人,而是通过智能技术构建自我进化、持续适应的智能组织。让组织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让员工能实现个性化成长,让技术能真正赋能价值创造。本书希望成为这场变革中的指南针,帮助读者看清转型方向、避开实践陷阱,共同推动HR从传统职能部门向组织智能中枢跨越,最终实现智能组织与人的共同进化。<br />最后,感谢所有在HR智能转型领域深耕的实践者与研究者,正是你们的探索与创新,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与思想启发。也期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结合自身实践进行思考与反馈,让我们共同完善HR智能转型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迎接智能组织时代的到来。</p> 2025-11-13T00:00:00+00:00 版权 (c) 2025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https://sci-book.net/index.php/sbk/catalog/book/14 企业组织变革动力与创新管理策略析 2025-11-16T10:18:45+00:00 刘以盛 <p> 在全球化竞争加剧、技术快速迭代和组织结构持续变化的背景下,组织变革已成为现代管理领域的关键议题。如何有效识别组织变革动力并构建适应性强的管理模式,是组织在激烈竞争中维持生长与创新的核心能力。本书围绕“组织变革动力”与“管理模式优化”展开系统研究,通过理论梳理、实证分析与案例比较,详细探讨影响组织变革的内外动力源,并提出符合现代组织需求的管理模式优化路径。</p> <p> 本书首先从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组织变革的动力机制,包括内部动力(如组织愿景、领导者推动力、员工心理契合度)与外部动力(如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压力、政策环境变化等)。研究指出,组织变革并非单一驱动因素所致,而是系统性、多维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在充分理解动力机制的基础上,组织才能制定合理的变革策略,避免改革阻力和资源浪费。</p> <p>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书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企业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行业的组织变革实践进行对比研究。研究显示,成功的组织变革通常具备三个关键特征:明确的战略方向、高效的沟通机制以及稳定的组织文化支持。反之,缺乏沟通、管理层目标不一致或员工抵触心理严重的组织,往往难以顺利推进改革。本书通过具体数据和典型案例揭示了不同变革策略在实际实施中的效果差异与潜在风险。</p> <p> 在管理模式优化部分,本书从组织设计、流程再造、人力资源管理和领导方式转变等维度提出可操作的优化方案。研究强调,现代管理模式需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应对组织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例如,以团队为中心的扁平化结构能够提升沟通效率与创新速度,而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模式则有助于提高管理精准度。本书进一步指出,管理模式优化应立足组织自身特点,而非盲目追求流行模式。</p> <p>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组织管理的新趋势,包括智能管理工具的应用、数字化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及数据驱动型领导力的发展。研究认为,数字化技术不仅改变了组织运行方式,也深刻影响员工行为模式与组织文化建设。因此,管理者在推动管理模式优化时,应同时关注技术适配性与人员心理接受度的平衡。</p> <p> 综上,本书认为组织变革动力与管理模式优化是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系统工程。管理者只有在充分理解动力机制、整合组织资源并以科学方式推进改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组织的持续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本书旨在为组织管理者、研究者和教育者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南,为进一步深化管理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考路径。</p> 2025-10-25T00:00:00+00:00 版权 (c) 2025 版权 (c) 2025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https://sci-book.net/index.php/sbk/catalog/book/17 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与体验优化研究 2025-11-16T10:35:42+00:00 沈宸逸 <p>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公共空间作为承载市民活动、文化交流与社会互动的重要场所,其环境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城市生活的舒适度与发展活力。本书以“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与“空间体验优化”为核心议题,通过理论梳理、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结合的方式,系统探讨环境设计在公共性、人本性与体验性维度上的综合作用机制。面对城市空间趋向同质化与体验弱化的现象,提出构建多层次、多感官的空间体验体系具有重要现实价值。</p> <p> 本书在理论部分首先回顾环境设计的发展历史,梳理从功能主义设计向体验导向设计转型的理论基础。研究指出,人本体验是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最关键的价值取向,其核心在于满足人的行为需求、心理需求与文化认同需求。通过分析环境心理学、体验设计理论与环境行为学相关研究,本书构建了适用于城市公共环境的体验评价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系统性基础。</p> <p> 在实证研究部分,本书选取多个典型城市街区与公共广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行为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及空间评价模型等方法,对居民使用行为特征、活动模式与体验感受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具有开放性、连贯性与可达性的环境往往拥有更高的使用频率与体验满意度,而空间尺度失衡、缺乏遮阴或座椅布局不合理的区域则导致停留行为明显减少。此外,视觉识别系统、光环境以及绿化布局等环境要素,对居民的心理感受和空间认知具有显著影响。</p> <p> 在设计策略部分,本书从环境构成要素出发,提出优化城市公共环境体验的路径,包括空间功能复合化、景观节点多样化、动线组织合理化以及界面设计精细化等。研究强调,人本体验的提升不仅依赖硬件空间的结构完善,还依赖氛围营造、文化表达与互动设施的配置。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更新项目的典型案例研究,本书归纳出多项具有推广价值的设计策略,为环境设计实践提供了具体指导。</p> <p> 最后,本书进一步探讨数字技术背景下的环境设计趋势。研究指出,虚拟仿真、数字孪生、AR 导览等技术的加入,使空间体验呈现出沉浸性、互动性与可调节性等新特征,为环境设计提供了更具前瞻性的工具与思路。本书认为,未来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将朝向智慧化、人本化和可持续化方向发展,多维度体验将成为衡量城市空间质量的重要标准。</p> <p> 综上,本书旨在构建以人本体验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体系,通过理论、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城市空间向更具活力与文化温度的方向发展。本书适用于环境设计研究者、设计师、城市规划者及相关专业学生,为未来城市公共环境建设提供重要参考。</p> 2025-10-25T00:00:00+00:00 版权 (c) 2025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