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美学视域下的空间叙事与文化表达研究

作者

林若溪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关键词:

建筑美学;空间叙事;文化表达;场所精神;视觉艺术

概要

        当代建筑艺术的发展正面临着全球化语境与本土文化意识并存的复杂局面,建筑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构成,更是具有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的文化载体。本研究以“空间叙事”与“文化表达”为主线,通过梳理建筑美学的发展逻辑,探讨建筑在现代社会如何在功能性、审美性与文化性之间实现动态平衡。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深化,人们对建筑的体验方式愈加多元,建筑空间逐渐成为表达思想、构筑身份与承载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

        研究首先从建筑美学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建筑空间的叙事特征,包括形体组合、光影构造、材料质感以及动线结构等元素在叙述空间意义中的作用。建筑叙事不依赖文字语言,而是通过空间结构、视觉符号与感知节奏来传递信息,从而使建筑成为一种可以被阅读与解码的艺术形式。同时,本书重点论述场所精神在建筑文化表达中的重要性,指出地域文化、历史语境与社会结构对于建筑形式的深层影响。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采用案例分析与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对国内外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包括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文化建筑设计与历史街区保护等领域。通过对空间构成方式与文化符号使用的比较研究,揭示建筑设计如何借助结构形式与视觉语言实现文化价值的传播。此外,本书还关注普通使用者的空间体验,通过深度访谈与行为观察分析公众在建筑空间中的感知路径与审美倾向。

        研究结果显示,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文化表达越来越趋向隐性化与多层次化。设计者往往采用象征性形体、地域材料与空间意向等方式,使建筑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具有文化阐释意义。这种倾向不仅提升了建筑的审美价值,也使空间能够在多重文化语境中与用户产生情感连接。本书指出,建筑的文化表达不能停留在表层装饰,而应通过结构逻辑、空间秩序与材料语言形成深层叙事,使建筑成为文化记忆的生成场。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建筑美学的核心在于通过空间的组织与视觉语言建构文化意义。未来的建筑艺术将更加重视文化表达在空间设计中的嵌入方式,通过跨学科方法推动建筑美学与文化研究的融合,使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作为连接历史、记忆与未来的重要文化媒介。

作者简介

林若溪,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林若溪,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美学、空间设计理论与城市视觉文化。曾主持多项与区域建筑风貌保护和校园空间艺术化改造相关的项目,发表论文十余篇。其研究强调建筑空间与文化叙事之间的互动关系,尤其关注地方性建筑风格在当代设计中的再阐释,并长期参与区域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与设计咨询工作。

下载量

已出版

九月 13, 2025

可用出版格式的详细信息:ISBN

ISBN

ISBN-13 (15)

979-8-90144-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