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视觉传播中的符号建构研究

作者

王沐晨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关键词:

视觉传播;艺术符号;审美经验;图像文化;艺术表达

概要

        当代艺术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共同推动下呈现出高度的开放性与复杂性,视觉传播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变革。本研究聚焦于视觉传播过程中的符号建构机制,通过梳理艺术符号的生成、演化与再阐释路径,揭示当代艺术在传达审美经验及文化意义时所依赖的视觉结构。本书首先从视觉文化研究与符号学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图像在艺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并指出图像的意义生成已成为理解艺术作品的核心方法之一。在信息获取日益碎片化的背景下,艺术传播呈现出更强的即时性、互文性与跨文化特征,视觉符号因此成为连接观者与艺术作品的重要媒介。

        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对不同艺术实践样态的分析,探讨符号在视觉传播中的构建路径。现代艺术家在材料使用、形式重组与文化借用中不断创新,使符号系统在视觉层面上呈现多维度表达。艺术符号的生成不再受限于单一文化语境,而是在跨文化交融中形成开放性结构,使观者在解读作品时获得多重意义。本书通过对典型艺术作品的视觉解读,展示符号如何借由形式、色彩、构成与象征意涵实现传播效果,并揭示符号在当代艺术叙事中的潜在文化动力。

        此外,本研究强调观者在视觉传播中的重要角色。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观众的感知路径、注意力机制与审美习惯不断变化,使艺术视觉传播呈现出更高的互动性与参与性。通过访谈与行为观察,本书指出当代观者更倾向于以情绪化、体验式与情境化的方式接受艺术符号,这使得艺术传播过程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成为观者与作品共同构建意义的过程。观者的文化背景、数字素养与视觉偏好都将影响艺术符号的理解方向,从而推动符号体系的进一步变化。

        在研究的最后,本书将艺术符号的建构机制置于更宏观的文化背景之中,分析技术媒介、社会结构与文化认同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艺术视觉传播中的符号建构不仅是审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自我表达形式。艺术符号具有连接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能力,是当代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研究旨在为未来的艺术传播研究提供理论拓展与方法参考,并为艺术教育、文化创意产业与视觉设计实践提供启示。

作者简介

王沐晨,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王沐晨,讲师,研究方向包括视觉艺术分析、当代图像文化与艺术符号学。主持多项校级及市级艺术研究项目,在视觉符号建构、艺术传播机制及青年艺术群体研究等领域发表论文十余篇。长期参与地方文化机构的艺术传播实践,致力于推动区域艺术资源与高校艺术教育的深度结合,并在视觉设计与艺术评论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下载量

已出版

十月 25, 2025

可用出版格式的详细信息:ISBN

ISBN

ISMN-13 (25)

979-8-90144-2185